学生信息区

管·教学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级同学参观九阳创意工业园

供稿人:发布时间:2021-11-09浏览次数:42

11月8日,在管理学院、后勤车队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人力资源管理》授课老师王晓辰教授带领人力2002班同学,前往九阳创意工业园,近距离参观了九阳的自动化产品生产线,深刻感受到九阳的企业责任感,并深入了解了数字化运营的优异成果。

首先,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九阳的自动生产线,生产车间面积不小,但所需的工作人员并不多,自动化器械已经能够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切实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由讲解员的介绍可知,九阳正在朝智能制造的方向不断谋求进步。另外,全国各地销售的实时状况展示也体现出九阳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

讲解员介绍了九阳的发展历程。九阳的第一个十年,开创了家用豆浆机行业;第二个十年,九阳从单一的豆浆机品类进入到厨房家电全品类;第三个十年,九阳聚焦“定位厨房升级厨房”。除此之外,九阳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例如“九阳乡村振兴厨房”便是其企业责任感的体现。

九阳豆浆是载人航天项目的战略合作伙伴,用高科技引领了多行业的发展。历时5年的研发,九阳倾力打造的太空豆浆入选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专用食品”行列的唯一豆浆饮品,满足了宇航员丰富的营养需求,让宇航员在太空都能吃到健康的早餐。

在九阳创意工业园,同学们亲身体验了自动炒菜机以及手磨豆浆的操作,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切身体会到了科技引领未来。无油烟的自动炒菜机更是九阳追求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的优秀产物。

九阳创意工业园中有专门为员工提供的咖啡吧,有对外开放的团建场地和亲子游项目,配置了整个厨房设施供员工制作美食,让员工在放松的同时也增强对九阳绿色环保理念的认同感。

此次参观九阳,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现代科技的魅力。生产车间、仓库、萌潮厨房、产品展示厅、太空产品……一路参观,简洁清晰的班组电子管理看板和多功能管理看板,整齐有序的高品质产品,不禁感叹于九阳的创新力量的同时,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此次企业参访也是王晓辰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英)中的实践教学的一个缩影。通过企业实践课程真正让学生体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可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数字化变革等理念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显著成效。

学习体会

人力2002 郑贤涛:

进入宽大的工厂,一眼望去是九阳带给我的强大震撼力,在九阳引导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路参观了生产车间,储存仓库,企业文化广场,九阳成品机厅等等区域,生产线里简洁清晰的多功能管理看板,仓库三天一循环的流程无不体现着九阳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企业文化厅里成名的几代豆浆机与成品厅里的前端产品更是充分体现着九阳的创新力。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造就企业的成功,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追求品质才能让企业走得更远。

人力2002 章心怡:

很荣幸有机会到九阳集团参观,我们跟随讲解员参观了工业园区,一起了解九阳集团的成长之路。从中我们了解到给西藏人民带来便利的“酥油茶机”,专门给宇航员准备的太空厨房,最令我感动的是九阳为贫困地区设立的希望厨房,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一个干净卫生的就餐环境,努力做到从吃饱到吃好,这是九阳集团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人力2002 黄通豪:

随队进入九阳电器有限公司参观,我感觉到了现代企业与科技的结合。无论是在车间中的班组电子管理看板和多功能管理看板,还是九阳所生产的高科技厨房电器产品,我都从中看到了科技的变化与进步。如今,唯有科技与企业的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发展与辉煌。

人力2002 黄程烁:

这次活动下来,我有很大感想。不仅知道了九阳这个企业的产品多重多样,而且认识到了产品背后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这个企业,具有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并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科技创造不仅投入于改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助力中国航天事业。

人力2002 朱诗琪:

参观九阳企业基地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九阳的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第一台豆浆机,到现在的多功能化的机器。并且,它基地内的各种设施也很齐全,各种场地,娱乐休闲场所也十分具有企业文化特色,既可以员工聚餐,还可以让外来访客进行团建,我认为很有创新意义。

人力2002 刘欣:

今天到九阳工业园区参观,在九阳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到车间参观了九阳豆浆机的生产线。车间里的物品整齐摆放,员工也有条不紊地工作着。通过看板,我们就可以看到实时的生产状态。随后,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从九阳的第一台豆浆机开始看起,看到了九阳从创立到现在的不断进步和技术升级,还将九阳产品带上了太空飞船。在之后的参观中,我们还亲身体验到了九阳小家电的智能,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动炒菜锅。这一趟参观之旅,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以人本、团队、责任、健康为核心的九阳企业文化,也更相信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指引下,九阳一定会走得更远。

 供稿/陈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