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商大,与时代相拥,向未来奋进!校长王永贵在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4-09-15浏览次数:10

在浙商大,与时代相拥,向未来奋进

--在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王永贵

(2024年9月15日)

亲爱的2024级研究生新同学:

大家好!天高云淡,叠翠流金。非常高兴在美好的秋天收获季节与大家相逢杭州,相识浙江工商大学。今天,有3033名研究生新同学加入到这所拥有113年办学底蕴的知名学府,成为光荣的“商小研”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并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中秋佳节临近,也祝愿各位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们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国家当富强,始基端在商。作为一所与辛亥革命同龄、为国而立的卓越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怀抱“国之大者”,志办“国之大学”,打造“国之重器”,传承“国之根脉”,是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自关心关爱过的高校,是浙江省、商务部、教育部共建的省重点建设高校,2023年,学校成功入选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统计学入列浙江省登峰学科建设名单;统计学、工商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学科为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7个学科为省一流A类学科,相关指标均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7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第26位,2023年获准立项41项(其中重点8项),立项数位列浙江省第1、全国第15,重点立项数列全国第4;刚刚公布的2024年国社科立项数,浙江工商大学位列全国第20位;学校拥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拥有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去年,学校全面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深入实施双校区协同发展战略,推进教工路校区振兴计划,致力于将教工路校区建设成为全省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的样板区、统筹两个(或多个)校区发展的示范区、科教产城融合发展的标杆区和杭州城西文教区文脉传承的典范区。为了给同学们创造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全力实施双校区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全体校领导已经提前对教工路校区同学们的新居进行为期一周的“试住”。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这样一所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充满历史底蕴、现代气息和人文色彩的大学中奋楫扬帆、乘风破浪,在浙商大这段求知创新的新征途中,开启人生更加辉煌的崭新篇章!

在浙商大,你们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踏上一场追求卓越、深化认知的求知之旅

知识的归宿在于应用,当知识得以转化内化,新一轮知识进化亟需开启。伴随新技术引领的知识革命的到来,如何进行知识的“自我革新”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浙商大敏锐感知“知识之变”,先行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正加快推动从知识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型,推进卓越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德才兼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这为同学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们有十年磨一剑、甘于寂寞的研究,有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的喜悦,有活跃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身影,有文体艺术悦动之美、志愿服务奉献之力,这些体现出“商小研”们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展现出新时代新青年身上最美好的样子。

各位新晋“商小研”们,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阶段本质上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这需要同学们以问题为驱动,开展研究型学习。问题的发现,需要保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无私的责任担当,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寻找创新命题,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捕捉创新灵感;问题的解决则需要认真积累、深入思考和细心总结的习惯,以及不懈钻研的毅力、战胜困难的信心、反思改进的创新意识等。希望同学们将“顶天”与“立地”相结合,既要瞄准学科前沿,又要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真解决问题,深耕精研、敢为人先,努力为写好创新驱动发展这篇大文章作出贡献。

开展研究型学习,要善于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伴随科学研究范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任何一个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几乎都需要用到跨学科的思维和知识,甚至需要跨领域、跨国别多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据统计显示,自诺贝尔奖设立百余年来,有近半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希望同学们打破以往基于单一学科模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依托学校工商融合、文理贯通的良好学科交叉氛围,增加跨学科、跨领域知识,拓宽多学科研究视野,在与不同专业背景伙伴的合作中开拓新视野和启迪新思维,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突破领域壁垒、跨越创新边界,成长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浙商大,你们将成为思维的革新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开创属于自己的超越之路

回顾中国的文明发展和教育发展,特别是近现代,有两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尽管中国古代有诸多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实际是提醒我们培养的人才尚缺乏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近几年,我们也陆续看到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或多或少出现退化或弱化。这个现象是否有普遍性尚有待考证,但需要我们足够警醒。

为此,浙商大正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创新引领超越的广阔平台。在这里,理性与人文是我们的底蕴,宽厚和包容是我们的风骨。实际上,浙商大是一所极其低调而实力强劲的高校,我们有众多名师大家,春风化雨、引领学问,为你们授课;有众多优秀学子,创新求实、拼搏进取,全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长三角“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等优秀学子将是你们的同窗;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造了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众多跨学科平台、高能级科研与教学平台,各类联合培养基地、产教融合共同体。我也看到,在座各位新同学,你们已经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少同学已经拥有一些竞赛获奖、科研创新、高水平成果等。作为师长,见证你们在新的创新起点上再次起航,我由衷自豪!

毋容置疑,创新的起点是质疑。你们从前的成果是真正的好成果、大成果吗?要想实现从0到1的根本突破,没有批判性思维,一切创新都是空谈。研究生阶段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掌握进行科研创新的方法,在所研究的学术和实践前沿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这决定了每位“商小研”都必须具有理性批判精神,既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又敢于超越前人,突破权威,为拓展人类的认知和知识边界做出贡献。

创新思维的迸发,需要坚持长期主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真正的创新是一种内在动力,不为个人回报或社会奖赏,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变世界、造福人类。对于同学们来说,要摒弃短期的功利主义,坚持做到不赶时髦、不随大流、不凑热闹、不凑数量、不怕失败、敢于失败,以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持之以恒地开展学习和研究,成为科学道德高尚的人。同时,我也希望N年之后,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有沉甸甸的学术和实践成果,更有批判的思维和卓越的创造力、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和珍贵的友谊。


在浙商大,你们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把青春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伴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力量。就在前几天,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其战略性、紧迫性以及极端重要性越发凸显。站在“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关头,你们今天在浙商大开启了研究生的求学生涯,当你们学成走入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将在你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完成最后冲刺。你们是那么的特殊而又幸运,是真正以青春之我践行“强国复兴有我”的一代,是学校和老师最为珍视的宝贝!

使命在肩,当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你们所选择的浙商大,是一所有红色基因、胸怀家国担当、勇担时代使命的大学。回顾商大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下坚持教学,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积极适应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大批英才,亦或是进入新时代面向思想理论和科技创新前沿,依托大统计、大管理、大经济和优势特色工科群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观点和原创成果,都诠释着浙商大人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今天的浙商大人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四个面向”,以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坚定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80余项,承担国家级项目近600项;近两年,“商小研”们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近700篇;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A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7项;参与了“神舟十六号”“神舟十八号”中国空间站科研项目。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浙商大的家国情怀不变、“诚毅勤朴”的卓越品质不变、“服务国家”的治学之道不变。

在座的每一位“商小研”,你们都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担负着学术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大任。我非常期待,同学们赓续商大优良传统,砥砺家国情怀、坚守科学精神、厚植人文情怀,让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勤奋耕耘中享受创新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在开放合作中体验世界的美好和人性的可爱!

行胜于言,质胜于华。同学们,站在新的人生起点,让我们携手一道,回应好时代之需、国家之需、教育之需,与时代相拥,向未来奋进,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探路担纲,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奋勇争先!


图片/融媒社记者 朱星泽 张嘉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