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如何应对焦虑?浙商大管院王节祥教授在2025年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5-09-19浏览次数:11

9月14日,浙江工商大学隆重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院王节祥教授受邀作为优秀导师代表在典礼上发言。

 

图片


在2025年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全体研究生导师,热烈欢迎各位新同学的到来!浙江工商大学正坚定迈向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学科布局持续对接国家战略,重大成果不断赋能社会发展!此刻,我特别想提议同学们为自己鼓次掌,为那个不曾放弃、跨越山海、最终踏入这片学术沃土的自己,鼓掌!


作为导师,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个 “不轻松却必须直面” 的话题 :如何与焦虑共处。因为很快,你们就将迎来研究生阶段的“成长大礼包”:写不出论文时的辗转反侧,同伴成果频出时的压力陡增,复杂就业环境下的迷茫彷徨,甚至自我怀疑:“我该不该读研?能否扛起科研的重任?”


这份焦虑不只是个体情绪,更是时代的投影。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人工智能重塑人类认知边界,快节奏、高压力成为常态。焦虑,是我们这一代研究者的 “成长必修课”。我们无法许诺每一位同学都能“轻松毕业”,但可以分享三点应对焦虑的思考。

 

第一,以“未来”定义“当下”,与“昨天的自己“竞速


回想我的学术路,也曾迷茫徘徊,追问内心,什么在支撑自己走下去?答案并不是 “发表论文、赢得奖励”,而是一份渴望——当面对复杂商业现象,众说纷纭时,我渴望用扎实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助力企业解惑、推动学科领域发展。


同学们,优秀从不是 “比别人强”,而是 “比昨天的自己更清醒、更坚定”。正如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志”不是口号,而是要回答“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若因 “就业难” 就仓促实习、追求论文 “速成”,很容易陷入低效的内卷;唯有锚定未来、叩问初心,才能真正找到方向。

 

第二,重新理解师生关系,从“学知识”迈向“创知识”


我愈发认同求学之路,就如同射击打靶。本科是打固定靶,瞄准即可命中;硕士是打移动靶,需预判调整;博士则要自己设靶、造枪、再完成射击。


导师与你们不是“交作业”的关系,而是平等共创的伙伴。当导师总说“你回去再想想”,不必猜测“他是不是也不知道”;没错,我懂的也有限,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才有机会一起蹚出新路。同学们,请记住:轻松的事不需要研究生出马;唯有 “难啃的硬骨头”,才需要你们的智慧和勇气!

 

第三,适应长周期反馈,读懂科研的真正乐趣


准备这次发言时,我问自己:“这些年最快乐的科研时光是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到企业调研。一天访谈七八位高管,中午吃盒饭,强度很大,但并不觉得累。为什么?因为不断涌现的“啊哈(Aha)时刻”:啊哈,原来文献的概念是这个意思;啊哈,这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但却被理论研究忽视了!


同学们,科研不是 “短跑冲刺”,而是长周期的修行。我和学生都曾经历 “数据不显著” 的挫败、“论文被拒” 的沮丧。正因为99%的时间是失败与困惑,那1%的啊哈时刻才如此璀璨。它是一种混合了好奇、挣扎、顿悟和敬畏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认识到世界如此奇妙,而自己竟能略微理解其一丝一毫的谦卑和自豪。你们未必偏爱这种乐趣,但至少应该在研究生阶段认真体验一次!


我与学生在读书会共读过《人类群星闪耀时》,很喜欢书中说的:“人生总有几次重要机会,真正的幸运,是机会降临时你正年富力强。” 言下之意:在属于你的机会到来之前,不必焦虑,应该庆幸还有时间蓄力和准备。希望同学们以终为始,学会与导师共创共进、找到属于自己啊哈时刻!在商大这片沃土上,不仅建构知识体系,更学会建构人生意义,实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祝愿大家度过一段充实而美好的时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