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系统变革重塑优势,引领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我院易开刚教授文章在《浙江日报》理论版发表

发布时间:2024-12-24浏览次数:18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浙商研究院研究员,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易开刚和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玲共同在《浙江日报》理论版发表题为《系统变革重塑优势,引领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文章,收到广泛好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后,他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其基本内涵、核心要素等做了深入阐述,并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应立足自身优势,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开放融合为手段、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将先发优势转为持久优势,自觉回答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推动浙江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以体制机制为保障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立足民营优势、数字优势、政务服务优势等引领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新质生产力系统发展。一要强化民营经济优势,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平竞争机制。围绕已有各类措施,完善产权平等保护长效机制与政府部门守信践诺机制,消除“玻璃门”“旋转门”“卷帘门”等隐性壁垒,构建高效便捷公平的准入准营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机制,树立以实干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推动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二要强化数字经济优势,创新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开发利用保护机制。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数字普惠化;借助数字浙江及全省统一的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等平台推动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增值共用、协同共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现代化制度体系,以“浙江知识产权在线”为依托,推动算法、数据等电子存证,出台分级分类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三要深化政务服务优势,建强集成式增值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依托“浙里办”基础支撑能力,探索建立地方特色综合应用平台;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整合政务、社会和市场服务,推动“一站式”服务迭代;以“一类事”为抓手,延伸拓展基本服务“一件事”,推动实现“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跑”转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生态。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为浙江科技创新把脉定向。一要加强基础研究。充分发挥浙江科技优势,在四大省级实验室基础上,加速重大科研平台提能升级,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与国家研究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机构等。支持科学家瞄准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开展自由探索,增加原始创新成果供给。二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坚持市场主导,锚定市场需要,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建立产业创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壮大耐心资本,带动更多资源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企业集聚;引导支持科技领军型企业参与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破;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领军型企业牵头作用,围绕重点领域搭建校企联合研究开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三要推动产研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联动产业创新。推动构建开放式仓储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开放共享,加大成果的市场转化与应用力度。借助浙江制造业大省优势,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着力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融合,促进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涌现,加快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绿色低碳为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浙江应充分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先发优势,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推动浙江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高地。一要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将绿色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省内“双碳”工作,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佳的绿色生产方式;坚持存量与增量并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空天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实现“两山”转化2.0版本。二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新质生产力营造条件。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本质是全体公民环境意识的提升。既要政府层面因势利导,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又要社会层面广泛参与,营造绿色低碳理念,引领绿色消费模式,涵养绿色生产关系,形成绿色需求与深度供给有效结合,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三要推动绿色治理方式,保障绿色发展成效。打造“以多规合一为引领、保护优先为前提、高效利用为重点、安全韧性为保障”的国土空间整体智治模式,从源头上保障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借助数字技术优势,搭建统一高效的绿色治理数据共享与监控分析平台,围绕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贯通实施“一村一策”绿色治理工程。

以开放融合为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通江达海是浙江的独特区位优势,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涌动。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不断盘活省内海陆港资源,加快布局以杭州湾区为核心,联动台州湾、三门湾等现代化大湾区。一方面,加快布局对内协同开放格局。坚持主动接轨上海、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加快实现市场规则制度共通、商业基础设施共联、商贸流通体系共享、农产品产销协作共赢、供应链区域合作共促、市场消费环境共建。另一方面,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奋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全方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制度性对外开放。其一,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和“决策意见征求与政策实施反馈圆桌会议”制度,梳理当下我省对外开放差距短板与政策需求清单,统筹布局更高水平的开放体系。其二,围绕省内“1+1+5”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贸易、人员进出等自由便利先行先试,推进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交流合作,推进数据合法自由跨境流动,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外部环境。

以人才建设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因此,“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聚焦聚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持续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增创人才新优势,释放各类人才活力,勠力打造全球优质人才高地。首先,完善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引培育”质量。聚焦“育、引、聚、识、用、护”人才全链条,优化省内高校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政校企”联动,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职业教育的枝干作用。其次,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五个过硬”,突出“五个一”“选育管用爱”全链条,以高素质干部队伍引领新质生产力“一马当先”。再次,培育高水平企业家队伍。针对当前浙商企业需要,健全面向新质生产力、面向现代化的企业培训体系,针对浙商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发设置有关新质生产力系列的培训课程,增强浙商发现机会、整合资源的能力。最后,培养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持续开设各类技能人才培训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着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升级,更高程度释放人才作用,为赢得发展主动权注入磅礴的人才力量和智慧力量。

学者简介


    易开刚,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文化和旅游IP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成员,浙江省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并获重点资助,浙江省151人才导师,任西藏那曲市、浙江省宁波市、湖州市、安吉县人民政府、开化县人民政府等地旅游发展顾问,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平台经济治理与社会责任、文旅新质生产力、营销变革与创新。近10年来,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1项、国家旅游局重点课题1项、民政部课题4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项、浙江省自然基金课题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及一般课题多项,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重点及一般课题2项,其他纵向课题若干项。

    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民政部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管理世界》《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浙商伦理转型研究》《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研究》等专著7部,《现代营销策划学》《企业社会责任教程》等教材6部,二十余项研究成果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