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归巢筑梦,乡野新程”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杭州市萧山区红山村 5 组,走进杭州震宇金属家具有限公司。从车间的智能生产到与海归企业家胡总的深度对话,我们围绕 海归回乡创业 核心主题,探寻传统外贸企业在乡村土地上的转型密码。
车间初探:智能化生产筑牢外贸根基
在拥有二十年工龄的潘师傅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公司车间。一楼的焊接、喷漆、烘干区域与二楼的包装、配货区流程清晰,智能机械设备的引入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制作流程缩短至 2 小时,工作人员数量也相应减少。潘师傅介绍,公司以面向美国的纯出口贸易为主,原材料采用国内订购的加工木材,而一旁规模巨大的新厂房虽尚未启用,却已透出企业扩张的决心。这些实景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乡村制造业正通过智能化升级夯实外贸竞争力。
对话胡总:海归视野下的转型实践与发展之道
随后,我们与海归企业家胡总的访谈,深入了解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胡总与妻子选择从海外回到萧山,既是源于对家乡的乡土情怀,也看中杭州浓厚的创业氛围,而父母创办的企业需要接班人,更让这份选择多了一份责任。
谈及海外经历的价值,胡总强调,注入团队的并非单纯技术,而是 国外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差异。这让团队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能更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比如开发新品时,能精准把握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偏好,这是传统调研难以替代的优势。这种洞察推动企业从传统 ToB 代工(OEM/ODM)转向供应链全链路打通的跨境业务,在美国设立小型设计团队,国内团队也逐年扩张,通过持续开发新品站稳市场。
胡总坦言,企业扩张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最突出的是人才难题:周边的商业配套不够完善,相比杭州市区、萧山世纪城、滨江竞争力弱,导致电商团队扩张时,招年轻人才压力很大,HR 部门一直很头疼。 物流成本也是一大负担,作为大件商品,海运费占比约 5%,而海外 围城运输 成本更高达 25% 以上,前台价 1000 美金的产品,这部分费用就要 250 美金以上。此外,跨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工厂都在做跨境,从给商超代工转向直面 C 端消费者,价格战不好打,只能靠设计和品质突围。在海外仓运营上,目前主要依赖第三方,但也存在客户多了之后,出库时效有时跟不上的问题,自建则需足够体量支撑,暂时还未提上日程。
而谈到萧山政府的支持,胡总列举了多项具体举措:外贸参展有补贴,去年前年去美国、德国参展都拿到了补助;关税政策有变动时,街道政府会主动来了解情况;对跨境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也很大,还鼓励传统外贸转跨境电商,导向很清晰。 其中,胡总坦言,出口退税最实用,在关税背景下能抵消一部分价格差异。他特别提到,中国产业链集聚优势是 最大底气,只要能想到的原材料,国内都能采购到,这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对于未来,他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完善周边商业配套和交通,胡总表示:比如南阳的空港德信起来后有改善,地铁站再近一点就更好了,临空经济示范区的规划让我们很期待。
长远布局:可持续发展与市场拓展的新蓝图
在环保方面,胡总表示目前虽做得不深,但已关注包装材料回收和上游供应链监管。国外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比如前年开始提的福马 PFS 限制,我们只能靠上游供应链合规来应对。 未来计划推动包装材料高比例回收,跟上海外市场的环保标准。
关于未来规划,胡总透露新厂房投产后将加速市场拓展:以往 90%-95% 订单来自美国,现在已通过跨境业务进入加拿大、德国,下一步要拓英国、意大利、法国,之后考虑澳洲。 他强调,品牌出海是核心:从做跨境开始就定了方向,只用自有品牌,这样才有定价权,应对关税也有空间。这两年电商业务翻了 5 到 10 倍,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海归创业者正以国际视野激活传统产业,在政府支持与本土优势的双重加持下,既破解着外贸转型的难题,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产业活力。震宇金属家具的实践,正是新时代乡村外贸企业突围的生动样本。
文/阙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