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 青承浙韵•破局新章:浙商企业的家族传承——钱塘向上创业园社会实践首日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10

七月的钱塘岸,暑意蒸腾,却挡不住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青承浙韵·破局新章”社会实践团探索的热忱。7月19日上午,在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团委书记何凯老师、辅导员蒋海阳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踏入钱塘向上创业园,开启了一场关于浙商家族传承的深度解码——从企业理念展厅的“基因读取”,到与青年浙商裘宁敏校友的对话碰撞,首日实践便为团队揭开“传承破局”的神秘帷幕。

 

图片


一、展厅探源:解码“传承逻辑”


刚踏入展厅,园区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来到沙盘前——微缩的建筑、水系、道路立体铺开,清晰呈现“孵化加速区→共享服务平台→路演空间”的功能布局。指着沙盘里的产业配套板块,他解释:“园区不只是‘办公场地’,更要打通 ‘创意-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 ,帮企业从‘种子’长成‘大树’。”

 

转身看向墙面展板,浙江创新创业的“产业脉络”直观浮现:从传统浙商的商贸基因,到数字经济、供应链创新的时代布局,再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标语,让我们瞬间串联起“老浙商闯劲”与“新平台生长”的关联——原来“创新创业”和“浙商传承”,早就藏在园区的设计逻辑里。

 

“原来传承不是简单的‘接棒’,而是一场精神与方法的双重迭代。”展厅里,成员们轻声感慨。

 

二、对话校友:浙商传承的“传承答卷”与“破局哲思”


移步会议室,向上创业控股集团总裁裘宁敏校友,与何凯老师、蒋海阳老师等院方代表围坐而谈,实践团的同学们认真汲取经验并积极提问。从家族脉络到时代命题,访谈在坦诚交流中渐入佳境。

 

访谈过程中,裘宁敏校友认真耐心地解答了实践团负责人陈韬玉同学提出的问题,回顾家族经商历程,指出祖辈在计划经济时期即投身乡村企业创办,父辈则在改革开放后走出浙江,在河南、陕西等地深耕皮革、化工等行业,并组织浙商商会,推动区域发展。自己则在“浙商回归”背景下创业,打造全国布局的创新创业园区,实现了从资源驱动向服务赋能的转型升级,体现了浙商精神的代际传承与发展。

 

谈及传承过程中的挑战,裘校友表示,代际之间的理念差异、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是关键问题。从传统实业到新兴服务型平台,既要继承原有资源优势,也要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调整,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与衔接。

 

同时,裘校友认为,“四千精神”是浙商最核心的精神支柱。相比父辈靠吃苦耐劳打拼,年轻一代更注重在吃苦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力和战略眼光。现在的市场更卷、信息更快,光苦干不够了,还得敢想敢试,善于整合资源。他提到,传承不是照搬,而是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实践,把老一辈的拼劲转化为今天的创新力和行动力,这样“四千精神”才能真正接得住、传得下去。

 

面对创业青年的疑问,裘校友结合自身经历表示,青年创业要注重事业与生活的平衡,责任心是关键。保持运动不仅有助于释放压力,更能增强团队协作。他建议青年保持独立思考,少依赖工具,坚定目标、持续修正方向,并以热爱投入事业,把工作当成终身使命去做。


关于浙商题材文艺作品,他认为能激发青年对创业精神的理解,但也提醒大家别局限于主旋律故事,应多关注现实纪录片和行业分析,主动跳出舒适区,探索更真实的社会与自我发展路径。

 

首日实践,从展厅的“历史触摸”到访谈的“智慧汲取”,通过与校友的深度交流,我们不仅见证了浙商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坚韧与蜕变,也更加坚定了以实践探索推动理论深化的初心。我们真切触摸到 浙商家族传承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奋斗基因,变化的是破局方式。后续行程中,实践团将继续深挖“传承新章”,解码更多浙商智慧。

文/郑雨菲  图/陈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