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访嘉宾:裘宁敏 —— 新生代浙商的“创业生态筑造者”
裘宁敏,1984年6月出生,2007年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现任向上创业控股集团总裁,同时担任中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联盟联席主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审专家、青年浙商联合会发起人等多项职务,并兼任多所高校创业导师。
他早年受浙商父亲影响,较早接触创业理念。从2009年创办第一个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开始,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不断创新成就了拥有三十多个园区的向上创业控股集团,作为浙江省“省外浙商回归工程”示范企业,深耕创业园区运营领域,打造了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学城”全链条企业孵化为特色的创业生态系统。截至2024年底,集团在全国多个省市建设运营了三十多个园区,累计向社会培育输出了1000多家创业企业,旗下各地园区在园企业2700多家,年服务8000多位创业者,年举办创业创新活动200多场,并与中国兵器集团、中科芯集团公司、中电科36所、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及多家浙商500强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旗下园区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多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国家健康企业建设优秀案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此外,他重视与母校合作,与浙江工商大学共建浙商大学生创业园,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成为新生代浙商中创新创业的代表人物。
7月19日上午,在浙商群体“代际传承”与“创新突破”的时代命题下,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青承浙韵·破局新章”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钱塘向上创业园区,专访向上创业控股集团总裁、工商03级校友裘宁敏,围绕浙商家族传承、精神迭代、青年成长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作为新生代浙商代表,裘宁敏学长以父辈经商积淀为基,开拓“全链条创业生态”新局,其思考为浙商传承注入新视角。
一、三代经商路:从“村办工厂”到“创业生态”
裘宁敏的家族经商史,是一部浓缩的浙商进化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宁乡村还沉浸在农耕气息中时,他的爷爷已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爷爷如今已92多岁高龄了,现在还能清楚记得当年办厂的细节。那时体制机制尚未完全放开,爷爷一生却在村里带领村民办了8个村办集体企业:砖瓦厂打破传统研发烧制长瓦片,并线厂生产纺织服装原料,丝织地毯厂更是直接为国家赚取外汇。”这种敢想敢干的基因,成了家族传承的第一粒种子。
裘宁敏父亲这一代,则赶上了“走出去”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裘父离开浙江,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扎根,从卖皮衣到和台商合资办塑料化工厂再到办专业市场,业务横跨多个领域,成为河南洛阳、陕西渭南、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多个浙江商会的创始会长。裘宁敏说他的父亲教会他最深刻的道理就是抱团—— 浙商在外地从不单打独斗,而是靠商会形成资源网络。这种聚沙成塔的智慧,后来成了他创业园区多地联动模式的雏形。
2007年从浙江工商大学毕业后,裘宁敏没有选择接手父辈的塑料化工产业,而是转身扎进了孵化创业者的新赛道。“父亲做的是造产品,我想做造企业的土壤。”2009年,他创办了如今的向上创业控股集团,将爷爷的创新基因和父亲的走出去精神融入新实践:在全国30多个地域布局创业园区,从杭州下沙到安徽合肥,从陕西西安到山东青岛,形成了“众创空间 - 孵化器 - 加速器 - 产业园 - 特色小镇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科学城 ”的全链条生态。如今,这些园区每年服务近3000家各类大小不一的企业,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累计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总量——这是属于他这一代的传承答卷。
二、浙商精神的变与不变:从“吃苦”到“破局” “爷爷常说,他们那代人创业,‘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常态;父亲说,他们闯外地,‘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是日常。”裘宁敏坦言,不同时代的浙商,对四千精神的践行早已不同。 在祖辈和父辈的年代,“四千精神”意味着肯做就有机会。爷爷靠烧制长瓦片解决了农村盖房的效率问题,父亲靠塑料化工填补了中西部市场的空白,“那时市场空白多,只要不怕吃苦,总能找到落脚点。”但到了裘宁敏这一代,单纯的吃苦耐劳已不够。“现在信息爆炸,产业结构成型,光靠千辛万苦闯不出头,必须在四千精神的基础上,加上对经济规律的把握和对新产业的探索。” 这种变化体现在他的创业实践中:爷爷靠敢试打破传统瓦片规格,父亲靠敢闯把生意做到省外,而他则靠敢想把创业园区变成“企业成长的学校”。“就像幼儿园到大学的培育体系,我们的园区能陪企业从0走到100。”他举例,有个智能硬件团队曾因打样周期长而发愁,通过园区对接资源,原本需要两周的样品制作,现在两小时就能完成——这正是新一代浙商想尽千方百计的新诠释: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合资源破局。 三、创业式传承:不接“家业”,接“精神” “我团队里没有一个家族成员,全是同学和招聘来的伙伴。”谈及传承,裘宁敏的做法打破了子承父业的传统认知。他没有接手父亲的塑料化工产业,而是选择了全新的创业园区赛道,这种创业式传承恰恰延续了家族的核心精神。 “爷爷办村办企业,不是为了自己赚钱,是想让村里人有活干,集体经济富裕;父亲在外办商会,不是为了单打独斗,是想让浙商在外地有依靠。”在他看来,传承的核心不是继承企业,而是继承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创业中延续了这种思路:园区不仅提供场地,更帮企业对接资金、政策、业务,“就像爷爷当年帮村里解决就业,父亲帮浙商抱团,我想帮创业者少走弯路。” 这种传承观也体现在他对企业的管理中。祖辈靠信任管理村办企业,父亲靠 抱团凝聚浙商力量,而他则靠生态激活创业活力。“现在我们拥有 300 多位智库专家,每年举办200多场各类活动,还和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三十多所高校合作转化成果,”裘宁敏说,这本质上和爷爷“整合村办资源”、父亲“整合省外资源”是同一个逻辑 ——“浙商的根,从来都是利他和共生。” 四、给下一代的话:不“设限”,“先立人” 谈及对子女的期待,裘宁敏的态度透着通透。“孩子才上小学,现在说接班太早了。”他更在意的是独立人格的培养:从托班第一天就让孩子自己走进教室,不依赖家长;日常引导孩子制定时间规划,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这些细节里,藏着他对传承的理解:先立人,再谈立业。 “我不会逼他创业,也不会逼他考公,”裘宁敏笑称,身边很多浙商朋友会为子女规划人生,但他更相信自然选择,“企业就像社会的细胞,总有人要去做。我的孩子不做,总会有别人做,重要的是他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他会有意带孩子去园区看创业者的日常,讲爷爷烧瓦片、父亲闯外地的故事,不是灌输必须创业,而是让他知道,认真做事本身就有价值。就像我爷爷的瓦片,哪怕过了几十年,依然能让人想起创新的力量。 站在创业园的舞台上,远处的厂房和近处的创业者身影交织成一幅画。裘宁敏说,他最骄傲的不是园区的规模,而是看到年轻人在这里延续“四千精神”——就像爷爷当年看着砖瓦厂冒烟,父亲看着浙江商会挂牌,“传承从来不是把过去的路再走一遍,而是带着根上的精神,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这或许就是三代浙商留给时代的答案:传承的核心,是让精神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