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最后,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智链青乡”实践团与两位扎根乡土的“坚守者”进行了对话。其中一位是在千岛湖打造高端民宿的海归创业者,另一位则是深耕大墅镇教育三十多载的乡村教师。他们的故事,如两条根系,在乡土深处交织,勾勒出青年与乡村共生共荣的鲜活图景,也为实践画上了充满温度与深度的句点。
上午走访的千岛湖高端民宿,藏着一位海归青年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定义。他放弃大城市的高压工作,带着对生态康养的敏锐嗅觉返乡创业,却在现实中遭遇多重挑战:本地施工队对设计理念的理解偏差,让理想中的民宿风貌打了折扣;基层员工服务意识待提升,年轻运营者因环境偏远、生活单调难以留存——即便开出万元月薪,仍难逃“招得来、留不住”的困境。
但他的破局之道更具启示:以 “信任经济” 构建差异化竞争力。22间客房不依赖宣传,全凭老客户口碑引流,全年定价稳定,用“健康改善案例”替代广告,将千岛湖的负氧离子与 “被需要感” 转化为核心吸引力。他直言,青年返乡不应是 “牺牲”,而需 “价值匹配”—— 乡村要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青年要在乡土中找到 “不可替代的意义”。
午后与方老师的对话,则从教育维度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根脉”。1985年,她踩着泥巴路来到漏风漏雨的校舍,三十多载坚守淳安,推动“集中办学”,让农村孩子有机会享受更好的资源。在她眼中的“青年力量”,是能破解基层治理痛点的“新鲜血液”:年长干部面对大数据时的局促,空巢老人与留守妇女的服务缺口,都亟待年轻人用技术与活力填补。更动人的是她的教育观:“孩子有出息,不是只走出大山,更是回来建设大山!”
两位受访者虽角色不同,却在深层认知上高度契合:
“人”是振兴的核心
海归创业者关注“青年留不住”的现实,方老师呼吁“减少留守儿童,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本质上都在呼唤乡村“有人气、有传承”的生态,而非单纯的经济数字增长。
“价值感”是扎根的基石
海归创业者坦言乡村创业的“被需要感”远超物质回报,方老师则在三十多年的艰苦中收获“实现人生价值”的笃定——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动力,正是乡土坚守者的共同底色。
“双向奔赴”是破局关键
他们都指出,青年返乡不能仅靠情怀:乡村需提供资源,青年需带着创造力融入,这种“供给”与“融入”的平衡,才是破解“人才外流”的密钥。
教育与创业恰如乡土的两条根:教育向下扎牢精神的根脉,让青年对乡土有认同、有责任,这正是方老师四十年坚守的意义;创业向上舒展发展的枝叶,让青年在乡土有机会、有价值,这正是民宿创业者探索的路径。
回望此次大墅镇之行,从座谈会上易开刚教授“两山转化需青年扎根”的深刻阐释,到下姜村米酒产业、艾草工坊里“生态变产业”的生动实践,我们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从“艾浙里”共富工坊的资源碰撞、西屋烘焙坊的创业烟火,到初二少年的归乡愿景、银行青年的归属洞察,再到文旅局的引才诚意与创新创业中心的服务努力,我们见证青春激活产业、触摸Z世代乡土情感、读懂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从大市派出所“村警协同”筑牢的平安基石,到孙家畈村荷花驿站、稻香餐厅勾勒的共富图景,我们读懂“共富工坊”不仅是产业平台,更是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今日与海归创业者、乡村教师的对话,更让这些认知在实践中沉淀升华。
正如袁宏亮书记叮嘱的“带着问题来,满载收获归”,我们终于理解: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发展”,而是“人、土地、产业、精神”的共生共荣。青年的角色,既是方老师口中“带着技术与活力的破局者”,也是座谈会上强调的“心存于乡、热爱于乡”的建设者,更是创业者用实践证明的“用新思维激活资源的创新者”。
当青春真正“根系乡土”,当“两山转化”的理念、“共富工坊”的实践与“教育兴乡”的坚守相互激荡,乡村振兴的图景终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从理想照进现实。
图/组织部 文/姚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