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江海之城社会实践调研团:围垦民生·青春共研

发布时间:2025-07-22浏览次数:10

  钱塘潮涌,奔流不息,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新生。在江海之城如火如荼的建设浪潮中,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传承,是铸就独特城市灵魂的关键。7月12-13日,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江海之城调研团队分组循着“蜀南村、围垦文化广场、临江围垦文化园、南沙大堤”的文化脉络,以脚步为尺,以问卷为舟,在沙与潮的交汇处打捞城市记忆,为“江海之城”IP注入最深沉的文化注脚。



01循迹围垦根脉,打捞城市记忆


  走进蜀南村,调研团的视线被一座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焕发崭新活力的建筑所吸引——蜀南村党群服务中  心。这里不再是刻板的行政场所,而是成了村民聚集、文化传承、服务集成的“乡村会客厅”,更是团队解码古村落与现代治理交融的关键观察点。


  围垦文化广场,是这片土地的“精神祠堂”。调研团成员仰望高耸的纪念碑,目光扫过青铜浮雕上那些模糊却坚毅的面孔——他们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向潮水要土地”这一人类壮举的鲜活化身。“您觉得‘围垦精神’是什么?”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指着浮雕上挑担的身影,声音铿锵:“就是这!肩膀磨烂了也不放下的担子!”


  步入临江围垦文化园,现代的围垦文化扑面而来。旅游驿站、青橙乐园、白鸟书屋、咖啡馆、茶空间等吸引着游客前来感受临江围垦文化园的独特魅力。调研团队一边仔细观看,一边与工作人员、参观者交流。“您认为围垦文化如何与‘江海之城’的现代定位结合?”“哪些文化符号适合转化为城市IP?”一位工作人员在问卷上写道:“围垦是‘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浙江精神的生动体现,其蕴含的开拓、协作、坚韧,正是新城发展亟需的内核。”


  调研的最后一程,踏上坚固的南沙大堤。这里曾是抵御江潮的第一线,如今是观潮览胜、感受生态治理成果的绝佳之地。队员们迎着江风,向当地居民发放问卷。“您觉得大堤本身承载着怎样的文化价值?”“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展示?”问卷中,居民们期待“将大堤打造成集历史教育、生态观光、休闲运动于一体的文化长廊”。


  此次文化基因寻访之旅,是江海之城建设进程中一次深度的“精神考古”。蜀南村的乡愁、围垦广场的荣光、文化园的积淀、南沙大堤的守望,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不可复制的文化底图。实践团所采集的鲜活声音与深切期盼,将经过系统梳理与分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建设方案。让镌刻着“围垦精神”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江海之城”焕发出蓬勃生机,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为这座未来之城奠定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根基。江海之城的魅力,不仅在于通江达海的区位,更在于这方水土所孕育的、历久弥新的文化之魂。调研的脚步不会停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澎湃向前!


02倾听生活期盼,共绘发展蓝图


  七月的钱塘,骄阳似火,江海之城的建设热潮比盛夏更显热烈。7月17日,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江海之城调研团带着《江海之城调研问卷(当地居民)》,循着龙湖天街、宝龙广场、永旺梦乐城、东沙湖与人才公寓的路线,深度挖掘居民对配套设施的真实诉求,为 “江海之城” IP 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采集最鲜活的民生样本。


  首站龙湖天街,年轻消费群体汇聚。调研团在商场休息区,向过往年轻人递上问卷。“您了解‘江海之城’的发展定位吗?”问题抛出,不少人驻足,认真阅读、填写。不少居民建议道,“可以用短视频、商圈快闪展宣传,让年轻人更直观理解。”


  移步宝龙广场,生活烟火气扑面而来。调研团穿梭超市出口、社区便民点,与商家、居民深度交流。在商店中,与店员探讨“商圈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潮流配套的情况”和“客流稳定情况”。居民们的问卷反馈更加直白:“希望多开直达公交”“增开社区医院夜诊”……在问卷中,“交通便利性”“医疗配套”高频出现,勾勒出“家门口的便利”需求。


  在永旺梦乐城中,实践团在儿童游乐场外、休息区内,向陪同孩子的家长们说明来意。“您希望江海之城的特色IP突出什么?” 一位带着双胞胎的妈妈毫不犹豫地勾选了“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她解释道:“周末常带孩子去江边,要是配套更完善就好了。”有不少家长在“发展需求”中提到“教育资源”,有人还特意标注“希望多些普惠性小中高学校”。


  最后一站,实践团将东沙湖与人才公寓串联走访。东沙湖畔,散步的居民接过问卷,在“特色文化元素”中频频勾选“钱塘江文化”。而在人才公寓的社区驿站,年轻住户们的问卷则聚焦“生活配套”。


  从潮流街区到生活社区的问卷走访,每一份答卷都是居民与城市的对话。实践团记录下了居民提笔时的认真、交谈时的恳切,这些带着温度的字迹,将成为理解江海之城的重要注脚,让调研的每一步都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土壤。


03青春调研行,解码下沙高校青春力


  夏日炎炎,挡不住实践的脚步。7月19-20日,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江海之城调研团带着兵分四路,奔赴下沙14所高校展开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大学生对江海之城的认知、创业就业意愿及相关需求等。


  实践团以区域为脉络,划分四组:

·1号线文泽路站周边组:走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在教学楼、操场等青春地标,与工科院校学子深入交流。

·学林街片区组:聚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穿梭于商科课堂与师范实训间,了解不同学科学生的想法。

·学源街片区组:深入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传媒演播厅、水利实训场、金融模拟室,收集特色院校学生的声音。

·高职院校集群组:走进浙江经贸职院、浙江经济职院、浙江警官职院、杭州职院、浙江育英职院5所高职,与技能型人才展开对话。


  各小队出发前均完成行程报备,成员统一身着院服,用安全签到锚定调研起点,带着满满的热情与专业的态度开启调研之旅。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在高校的教学楼、食堂、图书馆、操场等场所,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与大学生们展开互动。


  “知道江海之城的‘通江达海’定位吗?”“如果有机会参与金砖合作相关项目,你最想尝试什么?”调研中,这些带着战略温度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激起层层涟漪。


  实践团耐心询问同学们对江海之城的了解程度,倾听大家对跨江创业就业的看法,以及在职业发展、生活配套、政策扶持等方面的需求。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每一个观点,用镜头捕捉下一个个真诚互动的瞬间。


  实践团成员们在记录中发现,无论是工科生关注的产业机遇,文科生构想的文化表达,还是高职生期待的技能实践,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青年群体对“有活力、有温度、有未来”的城市空间的向往。这种向往,正与江海之城“魅力公园城”的定位形成奇妙共鸣。


  此次大学生实地调研活动,是实践团深入了解青年群体需求、为江海之城IP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的重要一步,这不仅是一次实践任务的践行,更是一场青春与城市的对话。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推进调研相关工作,这些来自高校的声音将被细细梳理,化作助力江海之城IP建设的青春智慧,让Z世代的创造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图/江海之城社会实践调研团  文/应正博 程鹏 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