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脚步在乡土间愈发坚定。
随着社会实践的逐渐深入,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 “智链青乡” 实践团队通过探访基层警务前沿、对话返乡青年先锋、考察乡村产业实践,在平安建设的基石与青春奋斗的图景中,解码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上午的大市派出所之行,揭开了基层平安建设的神秘面纱。刚走进派出所大门,“为人民服务” 的金色大字便映入眼帘。实践团队在民警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接警大厅、训练场、忠诚教育厅等功能区域,详细了解 24 小时接处警流程、村警包片联户的治安管理模式。从邻里纠纷的耐心调解到村警的入户宣传,从证件办理的高效服务到应急处突的快速响应,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基层警务人员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的担当。民警介绍,大墅镇地域广、村落散,他们创新推出 “村警协同治理” 的协同治理模式,让平安防线延伸到每个村落角落。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大墅镇筑起了坚实的平安屏障,更给返乡青年吃下了 “定心丸”—— 稳定的社会环境正是人才回流、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在与浙商大返乡学长的对话中,青年返乡的现实图景愈发清晰。学长如今在大市派出所工作,他坦言,当前大墅镇返乡创业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支撑不足、市场渠道有限等资源困境,多数青年出于稳定性考虑,仍倾向选择事业单位岗位,独立创业的群体规模相对有限。不过,他也欣喜地看到当地政府出台的青年人才公寓、创业补贴等政策正在发挥实效,“现在镇上对青年越来越重视,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职业上升路径,让年轻人能看到长远发展的希望。” 这番话既道出了乡村人才工作的痛点难点,也为实践团队指明了问题攻坚的方向。
午后的孙家畈村,农旅融合的新图景在盛夏的阳光中徐徐展开。沿着蜿蜒的村道前行,成片的稻田绿意盎然,远处的青山清晰可见。实践团队首先来到还在推动的荷花驿站项目现场,驿站主体结构已基本成型。村干部介绍,荷花驿站建成后将集观光休憩、农产品展销于一体,与周边荷塘形成联动景观。不远处的稻香餐厅立于稻田之上,餐厅以本地食材为特色,墙上挂满了孙家畈村的照片,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 “农业 + 旅游” 的融合项目,正将田园风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在大学生村官余悦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进了孙家畈村的深处。青枫楼里,村干部正在调解一起邻里宅基地纠纷,耐心细致的沟通让双方当事人逐渐放下分歧;红军墙前,斑驳的墙绘诉说着革命年代的红色故事,成为村民和游客接受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余悦是土生土长的孙家畈村人,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担任村官。谈及返乡经历,她坦言最初确实面临不少挑战:“刚回来时很不适应村里的生活节奏,工作繁琐且杂,身边也没有同龄朋友,孤独感时常涌上心头。” 但当看到自己参与推动的项目有所进展,帮助村民销售的农产品有了好收成时,所有的困难都烟消云散。“这种在村子里做事情的感觉和在外面不一样,虽然报酬可能没那么高,但得到那种被别人需要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会觉得自己的存在特别有价值。”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实践队员。
从基层警务筑牢平安基石,到青年先锋在困境中坚守,再到农旅融合孕育发展新机,第三天的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乡村振兴既需 “平安守护” 的硬保障,更需 “青春奉献” 的软实力。当青春理想扎根乡土,当基层治理托举希望,共富之花必将在大墅镇的青山绿水间绚烂绽放。
图/组织部 文/姚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