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管理世界》
编者按:2025年时值《管理世界》创刊40周年。自1985年创刊以来,《管理世界》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与一代又一代支持期刊发展的领导、专家、作者和读者偕立改革潮头、共解发展命题、同书时代答卷。
四秩华章,再起新航。在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发起了“我与《管理世界》”征文活动,讲述创刊以来期刊赓续奋进的建设历程,展现国家高端智库办刊成果,更好引领学术研究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现将来稿择优刊发在《管理世界》微信公众号,以飨读者。
《管理世界》、学科发展和学者成长——相互赋能与共创共享
王永贵,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副会长、2014—2024年高被引中国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管理世界》编委、《营销科学学报》专业主编、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副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国家自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与教学成果奖(含一等奖)近20项,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ournal of Management以及《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领先期刊上,出版和翻译国内外经典论著和教材20余部,《客户关系管理》获国家首届教材奖。
《管理世界》创刊40年来,为经管学科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高质量成果分享与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已发展成为国内管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平台之一。它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还通过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中国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众多管理学者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平台。基于《管理世界》在理论界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力,在该刊上发表论文已成为众多学者追求的重要学术目标之一,它不仅是对研究者学术水平的一种高度认可,也是学术成果获得广泛传播和获取重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团队有幸在《管理世界》上发表了若干研究成果,并深刻体会到了《管理世界》严谨的学术态度、专业的编辑水准以及对学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促使研究团队对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前沿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思考。
一、学术积淀:启示与赋能
截至目前,笔者团队在《管理世界》上发表的论文总下载量已突破6万5千次,被引次数1500余次,相关成果形成了以创造顾客价值为核心,遵循“理解价值-锁定价值-创造价值-传播价值-交付价值-提升价值”的全价值链逻辑,涵盖了顾客价值、服务外包、顾客定制、逆向创新、数字创新与中国特色管理学构建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等总结反映中国管理实践和提炼创新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一系列关键话题。
首先,《管理世界》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实践,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展示本土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平台。《管理世界》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致力于推动中国学者立足本土实践,深入挖掘中国情境下的管理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积极鼓励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独特的文化、制度和经济背景,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为中国管理学科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全球管理学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例如,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笔者团队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深入聚焦创新能力培育问题并发表了“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测量、提升与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发包与承包双方知识转移视角的分析”、“逆向创新有助于提升子公司权力和跨国公司的当地公民行为吗?——基于大型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实证研究”等相关文章,构建了知识转移与竞合视角的创新管理框架,揭示了本土化创新的内在机制,为中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管理世界》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推动本土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管理世界》不仅是展示中国管理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平台,而且还通过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推动本土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助力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近年来,中国本土管理学研究与国内企业实践都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在理论研究层面,诸多成果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在企业实践领域,中国企业的创新举措与卓越成就亦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学体系建设,2021年5月15日,管理世界杂志社在北京举办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研讨会。笔者跟诸位大家共同撰写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体系”一文,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构建与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而且,随着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中国企业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全新的视角,我们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主题,通过深入剖析典型案例,撰写并发表了“从数字化搜寻到数字化生态的迭代转型研究”,系统解构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路径和内在机制,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丰富了重要内容。
最后,《管理世界》高度重视研究方法与范式的创新,鼓励学者立足中国实践、放眼全球语境,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为全球管理学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范式的不断演进,管理学研究正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方法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方面,亟需更高效的研究方法以支持理论构建。在此背景下,《管理世界》和AMJ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不约而同推出研究方法创新栏目,为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我们撰写并发表了“多方法研究设计在工商管理学中的应用与国际比较研究”。该研究基于管理学研究的底层推理逻辑,系统梳理了多方法研究设计的主要类型及其在管理学领域的适用场景,并通过国际比较,提出了中国管理学者运用多方法研究设计的具体建议,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投稿经历:成长与共创共享
二十余载学术深耕,我们团队的研究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讲好中国管理故事。在每一篇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管理世界》审稿专家和编辑们的悉心指导和宝贵建议。在一次次的投稿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管理世界》编辑部老师和匿名审稿专家们总是可以提出科学严谨的建设性意见,不仅使我们每一篇文章的质量获得提升,也促进了团队成员在共创共享中实现了学术成长。例如,笔者团队的马双、王娜、李霞、项典典、汪淋淋、洪傲然、张二伟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逐渐成长起来,致力于持续推动中国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首先,《管理世界》汇聚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的高水平审稿专家,他们以专业的视角和严格的学术标准,为每一篇稿件提供了宝贵的审稿意见,确保了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创新性。在《管理世界》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上,笔者团队与领域审稿专家们通过文章这一“共同载体”展开深度对话,激发学术思想和智慧火花。以我和团队汪淋淋博士以及李霞博士发表的“从数字化搜寻到数字化生态的迭代转型研究”为例,该研究紧扣国家“加快产业数字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需求,深入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困境。在写作过程中,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完成的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转型》素材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的第一手案例资料,从知识管理视角切入,提出了“数字化知识”这一关键概念,揭示了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的黑箱机制,促进了数字化转型与知识管理领域的理论对话。在投稿过程中,《管理世界》的审稿专家和终审专家提出了多轮审稿建议,在文章的数据分析和理论贡献等方面给予了诸多建设性的专业指导。汪博士回忆说:“在收到第一轮审稿专家满满3页纸密密麻麻的专家意见时,第一时间特别激动,看着认真细致的修改意见,大到文章的理论边界如何进一步拓展,小到文章中某个术语表述如何优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指导”。结合专家的意见,研究团队逐一认真回应,经深入思考与细致修改完善后,反馈了万余字的修改说明。在下一轮审稿专家意见中,得到了专家“本修改稿是最近几年里我见到的最认真的修改稿之一,尤其是修改说明,对我们前一轮修改意见的回应与说明详实、清晰,且有说服力。针对前一轮的问题,大部分已不再疑惑。对本文的工作和贡献感到由衷欣喜!”的积极反馈。通过这种严谨的学术对话,研究团队持续不断进行了多轮完善和修改,深化了理论洞见,最终产出了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其次,《管理世界》拥有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工作效率卓越的编辑团队,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为作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了期刊的高效运作与持续发展。《管理世界》的社领导、总编辑和专业的编辑老师们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始终把握期刊发展方向,有效指导期刊的学术定位与内容建设,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学术引领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严格把控选题方向、优化审稿流程、推动专题策划,编辑团队跟诸多作者一道共同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成长与进步,推动中国管理学的蓬勃发展。在编辑部具体的审稿过程中,编辑老师们也始终秉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了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与支持;在流程管理方面,编辑部通过投稿系统和邮件双重渠道,及时向作者反馈审稿进度,并在返修期限临近时主动提醒。在质量控制环节,编辑部不仅严格把控外审专家的反馈时限,还对稿件的规范性进行细致指导,有效确保了审稿流程的高效推进。这些举措充分彰显了期刊对具有学术潜力与价值的研究的重视与扶持,为学术成果的培育与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管理世界》为管理学者提供了全周期的学术研究赋能,从选题策划、研究设计到论文撰写、修改完善,再到成果发表与传播,期刊始终以专业的态度和高效的服务,全方位支持学者团队的学术成长与理论创新。这种全周期的赋能机制,不仅提升了研究质量,也推动了中国管理学科的持续发展。笔者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从构思阶段就深受《管理世界》相关文章和重点选题指南的启发,并在投稿和返修的全过程中得到了编辑部、外审专家以及终审专家的悉心指导。以我和团队张二伟博士以及汪淋淋博士撰写的“多方法研究设计在工商管理学中的应用与国际比较研究”为例,该研究充分体现了《管理世界》对投稿论文的认真负责态度以及对学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多方法研究作为工商管理领域一种重要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2024年,《管理世界》推出方法论栏目,大力倡导研究方法创新,让众多青年学者受益良多,并为构建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以此为契机,笔者团队基于近两年联合30多位高校资深学者撰写的方法论姊妹篇《管理研究方法:理论、前沿与操作》和《数智时代的管理研究方法》以及多年来在管理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积累,积极思考如何助力中国学者更好地运用多方法研究设计以探讨中国问题和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通过系统文献梳理,我们发现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等国际顶级期刊也在同期关注多方法研究设计的运用。于是,我们确立了开展国内外工商管理多方法研究现状比较的研究选题,并完成了初稿。在文章初审阶段,审稿专家充分肯定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就国际比较的中英文期刊样本选择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例如,专家指出“作者选定的部分期刊中,已发表论文对于案例研究在方法层面的要求可能做不到细致与精准”。针对该建议,作者团队重新思考了样本期刊的选择标准并扩大了样本期刊的选择范围,提升了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使研究更加科学严谨也更具普适性;在后期的专家评审阶段,审稿专家在文章架构与理论贡献等方面也反馈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作者团队针对每一轮专家给出的建设性意见,认真地修改和优化了论文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论证过程。在一轮轮的修改优化中,该文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最后成功与读者见面。整个过程中,有关修改的论证稿、给匿名审稿专家的回复等主要材料的汇总字数,足以出版一本书了。
三、结语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管理世界》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理论创新为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担当,为中国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话语体系构建作出了卓越贡献。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管理世界》继续秉持国家高端智库办刊特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搭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国际平台,向世界讲好中国管理故事。值此《管理世界》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衷心祝愿这本承载着众多中国管理学人梦想与追求的期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扬帆远航,期待《管理世界》以思想之澎湃激荡改革春潮,以创新之力量锚定发展航向,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共同见证并关心支持这本期刊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