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卸林教授莅临浙江工商大学 解析中国管理学研究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17浏览次数:15

  2025 年 10 月 15 日,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领域知名专家柳卸林教授,在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开展了以“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实务院长王挺革、副院长朱玥出席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副院长朱玥主持。本次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主办,数字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中心承办,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中国智能管理研究院等单位协办,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




  柳卸林教授从中国管理学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成就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管理学研究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双重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中国在科学领域已取得显著进步,国际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比例均位居世界前列,但在管理学理论创新方面仍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原创理论。


  讲座中,柳教授深入剖析了中西方管理学在研究范式、理论构建与实践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他强调,西方管理学注重一般性理论与微观机制研究,而中国研究更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与实际问题解决。柳教授认为,中国管理学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必须在全球化融合与本土化自主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中国管理学的未来发展,柳卸林教授提出六大关键方向。其一,坚持国际合作与高水平开放,将前沿理论与中国现实结合,开展“顶天立地”的研究;其二,重视理论层面的细微拓展,通过验证基础命题实现理论突破;其三,加强对企业与政策一线实践的调研,避免“网络数据蚕茧”;其四,平衡定量与定性研究,防止量化研究脱离现实情境;其五,深化特色微观研究,从地区差异、组织行为等细分领域挖掘理论创新点;其六,优化科研评价体系,构建开放、多元的学术生态。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实务院长王挺革认为,管理的本质不是制造问题,而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洞察市场、洞悉人性、洞晓社会。他强调,企业要在现实生态中生存、成长、强大,管理者必须具备“三洞”能力,即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对人性动机的深刻理解、对社会环境的全面把握。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将管理实践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深度融合的管理哲学。



  本次讲座为师生提供了与管理学界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中国管理学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深刻启示。柳卸林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视野开阔,现场反响热烈。在交流环节,与会者围绕“中国式理论构建”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为推动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