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举办第三届资本市场创新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11-11浏览次数:10

  近日,第三届资本市场创新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联合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和财政税务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智能管理研究院和现代商贸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新华网提供媒体支持,中瑞世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税收法律研究基地、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身边云(北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和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等单位提供支持。国家杰青、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教授应邀出席会议作开幕致辞,并作了题为《2025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评价》的主题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张连起,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教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校(院)长李季,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冯俊等嘉宾出席大会。



  在开幕致辞中,王永贵校长首先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概况。浙江工商大学由浙江省、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建,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入选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学校拥有10大学科门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在“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浙江工商大学有14个学科上榜,其中1个学科进入前3%,2个学科进入前7%,共7个学科进入前20%。其中工商管理学进入全国前3%,首次入选“中国顶尖学科”;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均进入前7%,连续三年入选“中国一流学科”。王永贵校长指出,当前资本市场正处于快速变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市场的重要主体,上市公司的创新成果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论坛暨研究成果发布会,将紧扣“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和数字化创新”这一主题,集中呈现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期待专家们多分享智慧和经验,碰撞出更多推动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金点子”,形成高质量智库成果,为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成果发布会


  王永贵校长与合作者王竞达院长以及与会嘉宾一起发布了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指数报告、数字化创新评价报告和专精特新创新评价报告。


  王永贵教授作题为《2025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评价报告》的主题演讲,对本年度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解读。王永贵教授在报告中指出,《2025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评价》在延续往年研究基础的同时,重点呈现了四大特色亮点:一是融入最新的时代背景,紧扣国家关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二是全面更新评价指标体系,新增多项反映企业数字化创新质量的新指标;三是优化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的智能抽取、清洗与校准,显著提升了数据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四是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覆盖区域、省份、产业和产权多维度差异。基于连续三年的数据积累,研究团队能够开展纵向对比与机理分析,从而增强报告的解释力、启发性和政策建议的针对性。


  在整体设计上,研究坚持“理论支撑与实践导向并重”的原则,构建了包含“背景—指标—评价—结论”四个环节的分析框架。其中,评价体系从两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的数字化创新生态环境评价与微观层面的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评价。微观层面聚焦四个关键维度——数字化战略导向、数字化要素投入、数字化创业成果与数字化创新绩效;宏观层面则由基础环境、融合环境与支持环境三部分组成,全面反映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外部条件与生态支撑。从数字化创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看,2024年较2023年小幅上行0.17,其中数字化基础环境与数字化融合环境均有温和改善,但数字化支持环境有所下降,且各区域相对位次基本稳定,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分列前三名。从上市公司数字创新综合指数来看,全国数字创新综合指数平均为69.23,同比提升6%,表明数字创新活动显著活跃。分维度看,从“战略导向”到“创新绩效”的链条整体增强,要素投入增幅尤为突出,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分产业看,数字原生产业数字创新综合指数均值(76.61)显著高于传统产业(66.93),且相较于2023年,指数分布由“两端拉长”转为“中高段集中”,显示数字原生产业中数字化创新水平的整体均衡化与常态化。传统产业中近半数上市公司的数字化创新水平低于平均水平,表明一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待深化。王永贵教授最后强调,数字化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科学、系统的量化评价,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数字化转型机理的理解,也有助于优化数字化创新生态环境,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建设“数字中国”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院长、财政税务学院王竞达教授对《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指数报告》和《2025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评价报告》进行解读。《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指数报告》从创新资源支持、创新要素投入、创新科技成果、创新经济绩效4个维度测度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表现,从政府创新支持、区域创新软环境、区域创新硬环境、区域营商环境4个维度测度创新环境。相较于2023年,2024年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创新发展软硬环境和区域营商环境均有一定幅度上升。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同比增长3.87%。区域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强,省份中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位列前五,区域与省份间差异度依旧较为明显。从创新发展软环境和硬环境看,区域中华东地区表现最好,省份中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位列前五。从营商环境视角看,区域中华东和华北地区领先,省份中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位列前五。从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综合指数表现看,纳入评价的5132家A股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综合指数平均水平为67.29,同比增长2.9%,其中钢铁、电子和国防军工行业平均分值最高。区域中华北地区平均分值最高,省份中北京和天津的上市公司平均分值较高。从板块分布来看,科创板公司平均分值最高。从产权分布看,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平均分值最高。《2025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评价报告》的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单项冠军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综合指数明显优于其他上市公司,国家级小巨人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综合指数略低于其他上市公司。单项冠军上市公司中电子、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行业表现优良,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单项冠军上市公司表现明显占优。


  来自行业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们5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第三届资本市场创新发展论坛暨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会汇聚了学术界顶尖学者和实务界资深专家,搭建了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学术界和实务界强强联合,实现理论和实务融汇,必将为探寻高质量健康发展路径、推动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