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 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202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

发布时间:2025-11-14浏览次数:11

  国家奖学金,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见证。它铭记着学术道路上的孜孜以求,也点亮了那些突破自我、勇于探索的闪光时刻。每一位获奖的研究生,不仅以卓越的学业表现和创新的研究思维站上学术前沿,更以坚定的理想与踏实的努力,展现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成为我们身边真实可感的学习榜样。本期推送,我们将走进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聆听他们成就背后的故事,汲取前行力量,共同追寻更加优秀的自己。


一、博士生代表:牟赛雅



  牟赛雅,女,中共党员,企业管理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她坚持理论与方法并重,笃行务实,致力于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探索管理研究之道。攻读博士期间,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项,获校级及以上荣誉奖项4项。


优秀事迹

  以科研为径,行创新之路,担时代之责


(1)启程·从田野出发,让科研生根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平坦的直线,而是一场“知其艰而行之”的修行。硕士阶段,牟赛雅在导师的引领下,参与国社科重点项目的申报与结题,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探寻企业数字化的真实痛点,跟随团队走访二十余家制造业企业,进行沉浸式访谈、实地调研,感受转型背后的挑战与机遇,也由此与“案例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她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研究型案例并投稿《管理世界》,稿件经历两轮修改,最终与顶刊失之交臂。但正是在这段经历中,她明白了科研的真正意义——科研不是短期的结果导向,而是一个关于积累、打磨与成长的漫长过程。


  于是,在博士阶段,她愈发注重“理论与方法并重”:一方面继续深耕企业数字化方向的案例研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在博导的带领下学习新的实证研究方法,聚焦绿色创新主题,让研究更具科学性与现实价值。


(2)笃行·在坚持中生长,让创新发芽


  坚持,是科研最温柔的注脚。在积累与思考中,牟赛雅逐渐结出科研硕果:相关成果发表于《南开管理评论》(A++)、Energy Strategy Reviews(A++,热点+高被引)、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A++)、Energy Economics(A+)及《管理工程学报》(A+)等期刊。


  科研之外,她以同样的热情投身项目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承担子课题申报与结题,完成文献梳理、企业调研、研究报告撰写及成果发表。相关研究已发表于《科技情报研究》,并参与出版专著一本。她还主导教育部主题案例项目申报与结题,完成中期汇报及成果入库;此外,撰写的两篇资政报告被有关部门刊用和采纳,为政策制定提供学术支撑。


  她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荣获“墨湖杯学术之星”一等奖与“校优秀研究生”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思考与积淀,是一行行数据、推理与分析的结晶。正如她所说:“科研的意义,不止于当下的成果,更在于以成果为起点,不断积累、持续精进的长远坚守。”


(3)致远·向时代奔赴,让责任开花


  科研之路,不止于书桌与论文,更延伸至社会与时代。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她积极服务同学,传递学术温度;科研之余,她始终保持社会关怀,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360小时,用点滴行动汇聚向善之光。


  牟赛雅深信,学术是一场长期积累、久久为功的征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未来,她将继续以科研为径,行创新之路,以学术回应时代,以行动诠释责任——让每一份研究都能照亮现实,让每一分努力都能映见时代的光。


个人感言


  科研是一场长期积累、久久为功的征程,唯有脚踏实地、笃行致远,方能在探索中积淀,在坚持中成长。每一次成果与荣誉,都是前行路上的激励与馈赠,更是我持续求索的动力源泉。未来,我将继续秉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初心,在时代变革中坚守学术理想,做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


二、硕士生代表:冯俊菁



  冯俊菁,女,中共党员,企业管理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她不仅是勇攀高峰的“浙小商”,更是一位在科研道路上勤恳扎实的求索者。读研期间,她在《科学学研究》(A+类期刊)发表论文1篇(2/4,导师一作),参与撰写的专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优秀事迹


在螺旋式前进中,遇见自己的第百万种可能


(1)螺旋的起点:光环之外的陌生航路



  考研总成绩专业前五名的光环,曾让冯俊菁对未来的科研生涯充满无限憧憬。看似人生迎来了一个亮眼的起点,然而,一场更为漫长和孤独的跋涉,才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活伊始,现实给了她沉重的一击——水土不服的身体抗议、对科研范式的全然陌生,以及周围无形的竞争压力,让她陷入了深刻的自我怀疑。“那段时间,我时常焦虑,仿佛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包裹。”


(2)螺旋的转角:与“瑕疵”和解,努力前进


  转折,始于她决定“放过”自己。在导师的及时点拨与同门的温暖宽慰下,她学着接纳并非无所不能、带有诸多“瑕疵”的自我,尝试看淡外界的褒贬声响,转而用心感受身边细微的美好。“我逐渐相信,矛盾无处不在,而事物的发展,永远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这份内心的和解,非但不是退缩,反而成为她积蓄力量的起点。


  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初次面对期刊高标准的审稿意见时,内心的震荡。在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的一年里,不确定性是她最熟悉的伙伴。


  “我无数次问自己,此刻的坚持,会不会最终只是徒劳?”冯俊菁坦言。电脑里存着几十个版本的修改稿,每一稿都承载着希望,也可能指向最终的沉寂。“也许这篇论文会被原封不动地退回,也许等待它的又是一轮轮的大修。”那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是对信心最深刻的淬炼。


  但她的心态,在悄然转变。“但那又如何呢?”她开始意识到,价值的砝码不能全然押在最终的结果上。她选择“放过”那个对结果患得患失的自己,转而将全部心力倾注于过程本身。她不再执着于外界的即时认可,转而享受在理论迷宫中寻找出路的纯粹,在数据深海中捕捉真相的瞬间雀跃;更在一次次的论文宣讲中,学会了坦诚地接受批评,并从中汲取让研究更加饱满的真知灼见。


  正是在这段看似晦暗的隧道里,她收获了比一纸录用通知更为珍贵的财富——一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劲头,和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定力。这份在反复锤炼中形成的沉着与耐心,千金难买。


(3)螺旋的攀升:于耕耘中窥见无限可能


  在导师的悉心引领下,她沉心静气,逐条攻克难题,让论文在反复打磨中日益精进。最终,这篇凝聚了汗水与智慧的文章成功发表于《科学学研究》A+级期刊,她作为第二作者(导师一作),为自己的学术能力做出了有力的证明。论文成功发表的喜悦,更像是对这场漫长修行的一个水到渠成的加冕。从专著到论文,她完成的不仅是两项科研成果,更是一次内心的涅槃。


  曾经,她以为读研让自己错过了窗外更广阔的风景,日复一日地与文献、数据为伴。如今,当她回望自己从迷茫到坚定的每一步时,她恍然领悟:“今天我想,读研让我看到了更好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第百万种可能——那就是,那个敢于在迷茫中坚持、在不确定中耕耘的,拥有百万种可能性的自己。”


  道路,因此番曲折而更显坚实;前途,因这番历练而愈发光明。


个人感言


  站在此刻回望,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成长并非一路凯歌,而是于迷茫中寻得定力,在不确定里学会坚持。感谢导师的悉心指引与同门的温暖相伴,是你们的支持让我敢于直面瑕疵,拥抱曲折。前路漫漫,我愿继续做个坚韧的求索者,在螺旋上升的人生轨迹中,发现更多关于自我的、崭新的可能。